青岛民姜先生一直想让儿子小伟上军校。原本以为以小伟平常的成绩应该没问题,可小伟发挥失常,高考考试成绩刚过军检线,与所报军校失之交臂,让张先生大失所望。可更让他揪心的是,小伟感觉考得太差没面子,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连爸爸妈妈跟他说话也爱搭不理。
山东昱博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室主任单如波觉得:“现实与理想一直有差距的,爸爸妈妈的期望和‘面子’会成为孩子的重压。小伟不敢也不愿面对我们的成绩,于是就自我封闭。这个现象的持续会让小伟携带一种挫败感走进大学,这将会严重干扰他的大学生活水平甚至会更长远。建议爸爸妈妈在孩子面临失利情绪低落的时候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和孩子多交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帮助孩子树立起信心。考生要积极主动地自我调节、正视问题,要了解一个人成才与否并非学校知名度决定的,进入大学将来还有不少提高我们的机会,也可以适合宣泄情绪或向朋友、师长倾诉,或通过体育活动释放内心的压抑。”
山西团体心理治疗掌握会长韦志中说,每一个父母都期望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大家都在想尽所有方法为孩子清除成长的障碍。然而,在成为一个合格的人的关键时刻,也就是心理发育与心理成长的过程中,要使一个人的人格获得健全和健康,需要要历程不少心理体验的高低起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智获得健全和成长,现代心理学研究称之为挫商教育。“小伟高考考试发挥失常,让他有了提升自己挫商的机会。把自己关闭起来,只是正在提升自己心理能力的一种过程而已。当身边的人认识到这一点后,就不会由于他的一些行为而过度担心。外部不大惊小怪,也就不会传递给小伟更多的焦虑和重压,小伟自己的心理免疫系统就能一个人应付。爸爸妈妈不要过度担心,可以给予关心和支持,但必须要认识到这只不过成长的一个过程,更是成长中的机会。
捕捉幸运背后的勤奋
济南考生小鸣平常学习不太努力,但今年高考考试却“一鸣惊人”,以超越一本线30多分的成绩被心仪的211院校录取。小鸣开心得一连几天都没睡好觉,越想越感觉自己了不起,是个天才。他已经盘算好了,大学再玩上几年,然后再“蒙”个研究生。
“幸运之神难道总会光顾在你身上吗?”单如波说,小鸣的高分貌似意料之外,却一定包括着他的付出和努力,在开心和自负的同时不要否定了我们的付出。惰性一旦支配了你的生活,幸运自然就会离得远远的你而去。
韦志中告诉记者,假如把生活当成旅游,对于小鸣如此的青年来讲,风景肯定是在旅途中,进步肯定是在过程中。只是他还没了解这一点,在非常轻松地到达一个目的地之后,他为自己拟定了下一个目的地:研究生。从整个生活来看,大家会发现,所有些人都有一个一同的目的地:骨灰盒。这是不可以改变的,大家要想叫人生更具备意义和价值,就需要从过程上下手。怎么样让自己活在当下,赏析到旅途中的风景,就变成了一个合格的旅游者要考虑的事情。
勇敢面对离别焦虑
济南考生王欣获知自己被理想的大学录取,心里既激动又有的害怕。再过一个多月就要离开爸爸妈妈到北京念书了,要一个人面对新的城市、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这让从没离开爸爸妈妈一个人生活的她有的不知所措,越想越怕,常常抱着被子偷偷流泪。
“在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呵护下,只顾埋头学习,对社会缺少基本知道,生活自理能力差,这类都是当代高中毕业生的真实一面。”单如波对马上与爸爸妈妈离别的高考考试生提出建议:1、借助假期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洗衣、做饭、购物等家务,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2、对要去就读的大学和生活的城市与大学生活多些知道,可以上网搜索,也可以跟在校大学生作一些交流;3、上大学前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训练我们的独立和处置具体问题的能力。
韦志中剖析说:“一个人的第离别是从妈妈的子宫里来到这个世界,从此,就踏上了一段不断要历程离别的路途。离开家到婴幼儿园,从母亲身边走到社会等,一生中要历程好多次的生离死别。心理学称之为离别焦虑,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这类离别假如处置得适合,可以让一个人愈加珍惜当下的生活,还可以拥有更高的幸福感,也更有勇气面对将来。反之,就可能致使心理创伤。离别焦虑需要科学地处置,焦虑总是是对未知的一种想象性的心理体验,对马上发生的事情感到无力应付产生的这种体验,会伴随设想的危险没被证实,而渐渐消失。还有一小部分个体,由于自己心理素质过低,会在没验证之前就挺不住了,这就需要身边的人给予积极的支持,或者心理健康咨询师的心理干涉。在开学初期,针对新生拓展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对王欣如此的同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奖励无度贪欲旺
儿子考上大学,张先生别提多开心了,决定好好奖励一下为自己争光的儿子。没想到儿子早就筹备好了想要的“奖品明细”:衣服、鞋子、背包,样样都是时髦的;手机、手提电脑、单反相机,样样都是尖端的。到底是否应该满足儿子的需要呢?张先生有的茫然。
“早期的行为心理学家,在作心理研究的时候,会用条件反射的方法来完成一些行为心理学实验。他们通过奖励与惩罚来固定一个人的行为,譬如,对于大家想要看到的行为,就给予奖励,对于大家期望消失的行为,就进行惩罚,后来个体的行为就会根据大家的方法进行。”韦志中说,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就是透过模仿和持续的行为强化来形成的,当张先生茫然的时候,也需要回忆一下自己作为一个“实验心理学家”,在儿子身上“作实验”的过程,爸爸是儿子的“老师”。
单如波说,爸爸用儿子的成绩或录取公告书为我们的脸面争了光,儿子也要用爸爸的钱为我们的脸面贴金。这种以“奖励”为条件获得的公告书会助长孩子的贪欲。建议在经济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可以适合满足孩子的需要,或者分阶段满足。如此也算给孩子一个尽量正确的引导。
(大众日报)